2012年11月24日 星期六

梁振英自爆封牆 消失的密室現形



■隱瞞家有密室的梁振英昨離開特首辦時,無開腔回應記者提問。李家皓攝

縮5個月後,口口聲聲「開誠布公」的梁振英,最終以14頁聲明書面交代大宅僭建問題企圖了事,並無向公眾道歉。不過,聲明披露原來除了已揭發的7項僭建外,四號屋尚有一個面積200呎的地下密室,梁振英早在去年11月參選前已發現,卻偷偷以磚牆密封,未有公開。本報6月曾報道該僭建,但當時梁矢口否認。立法會議員指梁振英謊話連篇,誤導公眾,將提出彈劾,追究到底。
記者:林偉聰 林俊謙 莫劍弦

梁振英的聲明全長14頁共51點,另有41頁附件,公開部份買賣文件。在聲明尾聲的第46點,透露了四號屋的地下低層(Lower Ground)儲物室原來早有僭建。聲明指去年10月,梁因睡房玻璃門損壞而視察該層,「發現洗衣房、部份儲物室和工人房在我買入前已被擴建,擴建部份面積約200呎」。梁振英指擴建部份已在去年11月拆除並以磚牆密封,至今再無使用;是否須進一步處理,將由他聘用的專業人士與屋宇署商討。

不只一次否認該房存在

■梁振英昨發聲明交代山頂大宅僭建問題,承認四號屋(藍箭嘴示)低層有一個已用磚牆封閉的僭建密室;紅箭嘴標示為五號屋。

振英在11月27日正式宣佈參選,換言之,他參選前已心知寓所地下低層有僭建,不過他在聲明中指,「當時並無任何人查詢我家中僭建問題」,所以未有公開交代,反而暗中以磚牆密封房間,意圖瞞天過海,聲明再施展語言「偽術」,指密室是「被擴建」而不是僭建。
事實上,梁宅僭建被傳媒揭發後,本報曾分別從兩個渠道收到消息,指他在四號屋的地庫有僭建房間。第一個消息人士指,早在屋苑於90年代放售時曾到該屋苑睇樓,當時已發現四號屋在儲物室後尚有一個約200呎的密室,由於該僭建房間在屋外無法看見,記者無從證實,故未有報道。
而在屋宇署於本年6月22日入屋視察並揭發6大僭建後,本報又收到消息及繪圖,指屋宇署人員視察時,曾到過地下低層,並在儲物室內見到其中一幅牆的油漆明顯比其他牆壁簇新,用手敲打時聲音空洞,牆後似有空間;當時視察人員起疑,向上司滙報,但上司後來指示毋須跟進,事件不了了之。
本報收到第二個渠道的消息後,在6月25日向候任特首辦及屋宇署查詢四號屋低層是否有僭建房間,屋宇署當時表示會跟進,候任特首辦在當晚約10時口頭回覆否認有該僭建。本報翌日刊出報道,有傳媒跟進再向候任特首辦查詢,《成報》27日報道指候特辦「直指該空間並不存在」,足證梁振英不止一次否認該僭建房間存在。至6月28日,屋宇署更表示視察過梁宅地下低層後,並沒有發現報道所指的僭建密室或其他僭建物,意味調查告終。


屋署無跟進有包庇之嫌
今梁振英自爆僭建密室真有其事,過去一年「消失」了的密室,終於現形,足證梁振英當日有意欺騙公眾,屋署亦有包庇之嫌。本報昨日再向特首辦及屋宇署查詢,特首辦截稿前無回覆,屋宇署表示須時研究,稍後再回覆。
《基本法》列明特首必須廉潔奉公,如有瀆職行為,立法會有權提出彈劾。民主黨副主席單仲偕質疑梁振英在去年11月已知寓所有僭建,競選時未有澄清,反指摘唐英年僭建有誠信問題,單仲偕表明,如梁振英未能清楚交代事件,民主黨不排除向他提出彈劾動議,要他下台。
工黨李卓人批評,梁振英昨日只是以「新大話掩蓋過去的大話」,去年11月偷偷將僭建地下室密封,但從無向公眾交代,並以僭建問題攻擊唐英年,「反映梁振英當選特首過程都是建基於謊言,香港現時係一個古惑仔做特首」。

處心積慮隱瞞 怕醜聞影響選情
振英昨日以書面交代僭建醜聞,更自爆早在去年10月已知悉大宅內有200呎僭建密室,卻未有公開事件。有政界人士指,當時梁正「備選」特首,民望超越對手唐英年,顯然是處心積慮隱瞞事件,以免爆出僭建醜聞影響選情,破壞他選特首的美夢。
去年9月底開始,民調顯示梁振英民望開始超越唐英年,梁亦開始備選。據梁振英在聲明中指出,他在去年10月發現大宅內有一間200呎房間「被擴建」,並於11月自行用磚牆密封,但梁卻由始至終未有公開事件。有政界人士相信,由於去年中包括前特首曾蔭權在內的政府高層,因僭建醜聞民望大跌,梁明顯不想事件打擊民望,更不想「未入閘已經俾醜聞搞到脫腳」,故刻意隱瞞,保住「入閘」機會。


有僭建恐難說服中央「換馬」

另一名政界人士稱,今年2月唐英年被揭僭建「地下皇宮」醜聞,就算梁真的如聲明所說,不知大宅玻璃棚是僭建,「但佢一定知間200呎嘅房係僭建,冇理由唔向公眾交代」。唯一解釋是,梁振英正待他的支持者,利用唐的僭建醜聞游說中央「換馬」,「所以佢(梁振英)一定唔可以自爆(僭建),否則就說服唔到中央換人」。事實上政圈盛傳,梁支持者、前特首董建華就是在今年2月隨同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美時,成功游說習「棄唐保梁」,梁成功隱瞞僭建,才成就當特首大業。

逃避傳媒 表明只書面回應僭建
首梁振英的山頂大宅於今年6月被揭發僭建玻璃花棚及葡萄架,五個月來一直拒絕交代,又以有訴訟為藉口拖延解釋,昨午他才發書面聲明承認僭建責任,聲明中三次宣稱自己「開誠布公」,卻講明不接受傳媒質詢,疑避傳媒追訪,更臨時甩底昨晚的職訓局活動,改為出席其他活動又故意不通知傳媒,縮骨到底。
梁振英於選舉期間,曾多次以僭建問題狙擊對手唐英年,當選後卻被揭發是一丘之貉。面對輿論連月來的窮追猛打,梁一直「耍太極」。何俊仁7月入稟要求法院推翻特首選舉結果,梁即辯稱因僭建事件涉及訴訟,為免影響法律程序,一直拖延。

出席活動未有通知
院於本月14日駁回何俊仁的選舉呈請,「免死金牌」消失,梁再拖延近一星期,昨午才透過政府新聞處發佈14頁聲明及公開40頁附錄,承認僭建責任,並自資今日在各大報章刊登全版廣告,刊出聲明重點。
口口聲聲「開誠布公」、「無意隱瞞」的梁振英,實際表現卻非常縮骨,表明今後只會以書面回應僭建事件,拒絕面對傳媒及公眾,梁昨晚原定出席職訓局活動,但昨早通知主辦單位,稱臨時有要事未能出席。他昨晚出席了香港警察公益金慈善夜,卻未有通知傳媒,事後才發新聞稿公佈。


十大僭建越多解釋越不清晰 一時稱記錯 一時又說要還原

■梁振英昨僅以書面聲明交代大宅僭建醜聞,不肯面對傳媒公開向市民解釋。

振英在書面聲明中,除突然承認一度消失的200呎僭建工人房真有其事外,亦再自爆大宅除了之前曝光的七項僭建,尚有兩項僭建,包括指是他購入單位前已被改建成淋浴室、桑拿房的儲物室。他聲稱希望透過聲明釋除疑慮,卻仍有多個疑問未有交代,又以「記錯」為由,指誤以為玻璃棚是上手業主留下,事實是大宅的葡萄架及玻璃棚是他入住後加建,僭建責任卸無可卸。
記者:張岳弢 李凱琳 張嘉雯

梁振英在聲明中,再自爆大宅原來尚有其他從未公佈的僭建物,包括4號屋地下低層的部份儲物室改為成淋浴室和桑拿房,及4號屋地下的庭園(yard)改建成客人洗手間;梁指淋浴室和桑拿房是在買入前已被改建,將與屋宇署商討是保留或是要還原。

■梁振英


終認僭建玻璃棚葡萄架
客人洗手間同樣在買入前已被改造,此處當年入則的圖紙上為露天yard(庭園),在買入前已被改造為洗手間,面積約28平方呎,會按要求改回原有的露天yard。
不過,梁身為產業測量師,他亦在聲明中表示,曾找具建築測量師資格的朋友提供意見,至於為何沒發現,他未有交代。另外兩個屬僭建要移走的,尚包括4號屋主人房露台電動帆布篷及5號屋車位盡頭儲物櫃。
至於當日最早被揭發屬僭建的玻璃花棚,梁振英當日透過候任特首辦,指是上手業主留下的木花棚,他只是改建;梁昨日終首次承認,5號屋玻璃棚及4號屋葡萄架都是他入伙後加建。至於「上手留下」的說法,他稱已參考土地測量師的報告,證實是「記錯」,將兩間屋混淆。

解釋車位上蓋不盡不實
振英在聲明中雖然嘗試逐項僭建作解說,但部份說法不盡不實,尚有許多疑問未有交代。
其中,就5號屋車位上蓋,他說買入前,裕熙園全部五間屋的車位已有蓋,而且上蓋的設計、用料和施工方式一樣,他在今年6月始獲屋宇署告知,五間屋車位都應該無上蓋;不過翻查舊照,梁振英5號屋的車位上蓋設計與昔日不同,他未有交代自己曾改建上蓋及加圍封。
另一項未有交代的,是5號屋車位下的空間。梁在聲明中僅表示,該空間並非他買入後挖掘而成,而他現時已委託專並人士,向屋宇署提出回填方案,並獲接納;不過,梁振英當日曾向傳媒聲稱,該空間一直空置,裝修和安裝冷氣都是當選特首後的事,但舊照顯示地庫02年已裝設冷氣機,他昨日未有再就此交代。


梁振英僭建及大話事件簿

2月13日:
特首參選人唐英年被揭在九龍塘大宅涉僭建地庫
梁振英未有回應

3月16日:
梁在特首選舉論壇上炮轟唐英年僭建,指唐向巿民講大話和隱瞞
梁振英未有回應

6月21日:
傳媒報道梁大宅僭建玻璃屋,得悉傳媒追查後,梁即毀屍滅迹
梁振英回應:辯稱無心之失,「唔知要申請,唔涉及隱瞞」

6月22日:
屋宇署入屋視察,發現梁宅僭建多達六處,包括一個200呎地庫
梁振英回應:屋宇署讓梁自行引爆四項僭建,梁推說僭建物在購入大宅前已存在

6月24日:
被傳媒踢爆是一手業主
梁振英回應:以其中一間房間貼滿「Hello Kitty」牆紙,佐證「(大宅)一定唔係一手」

6月26日:
本報踢爆梁宅內尚一間200呎懷疑僭建房間
梁振英回應:梁否認,屋宇署表示會跟進

6月27日:
本報踢爆梁在大宅通道僭建鐵閘,獨霸屋苑公家設施
梁振英回應:「我買樓係1999年,收樓係2000年,12、13年前嘅事,我要返去了解一下」、「玻璃棚我承認係僭建嘅,我從來冇否認過玻璃棚由我建,我亦從來冇否認過當我知道佢係僭建物之後,有需要拆除;冇因為佢係玻璃棚或葡萄架,前身係木花棚,因此講呢個玻璃棚或者葡萄架唔係僭建物」

7月5日:
特首參選人之一席何俊仁,向高等法院申請司法覆核,指梁競選時就住所僭建作失實聲明,尋求推翻選舉結果
梁振英未有回應

7月16日:
議員鄭家富在立會答問大會質問僭建問題
梁振英回應:「剛才鄭家富議員提到嗰個『花槽』,個表述上有啲問題,喺成件事裏面從來冇出現過『花槽』呢兩個字」

10月5日:
高等法院駁回何俊仁申請
梁振英回應:訴訟期間,梁一直以案件未完為藉口,不交代僭建問題

11月13日:
終審法院駁回何俊仁的選舉呈請
梁振英未有回應

11月22日:
高等法院正式批准何俊仁撤回選舉呈請上訴許可,梁何雙方就訟費問題達成共識,意味案件已完結
梁振英未有回應

11月23日:
梁振英書面交代僭建事件


梁振英豪宅十大僭建物

三項自爆新僭建:

(1)4號屋低層原有儲物室擴建約200呎
解釋:承認去年10月發現洗衣房、部份儲物室和工人房,在買入前已被擴建,11月即用磚牆密封,沒再使用;又辯稱去年11月無人向他查詢家中是否有僭建,所以不知情,沒一併處理
(2)4號屋低層部份儲物室改成淋浴和桑拿房
解釋:在買入前已被改建,專業人士認為要與屋宇署商討保留或是還原
(3)4號屋的庭園(yard)改建成客人洗手間
解釋:此處當年入則圖紙上為露天yard,買入前已被改為洗手間,面積約28平方呎,需還原,工程大致完成
破綻:梁身為產業測量師,他亦曾找具建築測量師資格的朋友提供意見,為何沒發現?
七項已曝光僭建:
(4)5號屋車位上蓋
解釋:買入前,裕熙園全部五間屋的車位已有蓋,至今年6月始獲屋宇署告知這些車位都應該無上蓋
破綻:無交代自己曾改建上蓋及加圍封


5號屋車位上蓋

(5)5號屋車位下空間
解釋:並非自己買入後挖掘而成,屋宇署已接納回填方案
破綻:梁聲稱該空間一直空置,裝修和裝冷氣是當選後的事,但舊照顯示地庫02年已裝冷氣,空置之說可疑
(6)金屬大閘
解釋:買入時已有,但承認因大閘老化而於搬入前更換,稍後將按屋宇署要求重新安裝
(7)4號屋木葡萄支架及5號屋金屬玻璃棚
解釋:指當日回應傳媒時記錯,將4號及5號屋混淆,上手業主可能是在4號屋留下花架,而5號屋並無上手業主留下的花架;他承認買入物業後,曾在4號及5號屋各搭建一個木花架,幾年後再改為今年6月急忙拆除的玻璃棚和葡萄架
(8)5號屋車位盡頭儲物櫃
解釋:儲物櫃高2.08米、長3.15米、深0.94米,可移動,屋宇署指屬僭建,儲物櫃將移走
(9)地下低層客房外的40平方呎搭建物
解釋:玻璃門是原有,但承認電動捲閘是他加建,指目前已還原
(10)4號屋主人房露台電動帆布篷


4號屋主人房露台電動帆布篷

解釋:專業人士指屋宇署認為不符規定,屬僭建,將按要求移除或改造

賣方刻意提僭建 梁仍執意買大宅
稱開誠佈公的梁振英,僅以錯字連篇的聲明交代僭建事件,但部份交代卻叫人費解,而且刪除了不少人名、職位等資料。梁在附件內的臨時賣買合約披露,原來梁振英測量師行,同時擔任買賣雙方的代理。梁亦說,在簽訂正式買賣合約前三天,賣方突加入要求買方放棄追究物業可能有僭建問題的條款,不代表他知悉物業存有僭建;然而外界普遍認為有關條款不尋常,但梁仍在賣方堅持下簽約。

梁測量師行代理買賣
據資料,梁振英是在99年11月30日與業主簽訂臨時買賣合約,梁振英測量師行是買賣雙方的代理。雙方須在12月14日簽訂正式買賣合約,但賣方卻在12月11日突加入「4th Schedule」條款,大意是買方放棄追究物業可能有僭建,梁的代表律師反對,要求刪走。梁又表示,其律師亦兩度要求賣方提供物業平面圖,但對方未能提供。不過梁振英指,因他與家人鍾情該大宅,故賣方律師雖然堅持要有4th Schedule條款,他還是決定簽約,並不表示他當時知道物業有僭建物。
大律師陸偉雄表示,賣方在買賣合約中,刻意提及非法僭建物的法律責任,估計賣家極有可能曾加建或改建物業;但他補充,買家心態以實用美觀為主,認為物業合心意就會簽字成交,很少留意物業有否僭建物。民主黨代主席劉慧卿亦有同樣質疑,認為梁無理由不察悉這情況。
民主黨單仲偕指出,梁的另一個「大話」,是他曾向傳媒聲稱,曾找律師和測量師證明家中無僭建,但原來律師根本從未證實其家中無僭建,而有關測量師亦從無提交文件證明其家中無僭建。民主黨質疑,梁在年半前誤導傳媒,而昨日的聲明亦刻意誤導公眾,令市民誤以為律師所確定的「沒有僭越」,就等於現時所講的「沒有僭建」。

僭建未解之謎

•為何賣方在簽正式買賣合約前三天,加入非法僭建物法律責任相關的條款,梁振英仍堅持簽約?
•梁振英指,在簽約前曾兩度要求賣方提供物業平面圖則,但對方未能提供,為何仍繼續簽約?其代表律師,以及其具律師資格的妻子唐青儀,為何也沒有發現當中存在風險?
•梁稱曾在簽約前找律師及建築測量師,確認物業內的業權,以及大宅結構和設施狀況,為何沒有發現部份他指是買入前已存在的擴建空間及改建部份?

誠信問題未解 立會傳召梁特質詢
振英拒親自交代大宅僭建問題,事件中種種疑點仍未釋除。立法會內務委員會昨通過,去信邀請梁振英解畫,有民主派議員批評,梁僅以書面交代是「有佢講冇你講」,而且未有回應其誠信被質疑問題,故必須接受議員質詢;有泛民議員更表明,若梁拒到內會交代,不排除用權力及特權法傳召他到立會接受質詢。
民主黨劉慧卿昨提出邀梁振英到立會交代僭建問題,因事件已令梁振英及特區政府蒙上極大陰影,影響施政,即使梁已發聲明,也應該到立會解畫。工黨何秀蘭則指,梁振英的聲明未有交代其誠信問題,為何梁相約傳媒拍攝其大宅前,急急處理掉部份僭建物,這問題也應交代。

「有咩好過面對民選議員」
民黨梁家傑進一步指,梁振英在聲明承認有疏忽之處,欠謹慎,但自誇無存心隱瞞,其實這說法「本身係冇意思嘅,因為白紙黑字即係有佢講冇你講,開誠佈公有咩好過面對民選議員?」
建制派議員也不敢公然挺梁、反對邀請梁振英到立會。工聯會王國興提出另一建議,認為梁應現身接受傳媒提問,民建聯葉國謙也表示,到立會解畫是交代方式之一;最後內會在沒有議員反對下,一致通過去信邀請梁振英到立會解畫。
工黨何秀蘭會後批評,梁振英聲明仍未回應自己在被揭僭建前,曾親自致電《明報》一事,「呢份咁多頁聲明中,一粒字都冇交代呢點,佢冇交代有冇向傳媒施壓、有冇曾經講大話」。
民主黨副主席單仲偕表明,若梁振英拒到內會交代,不排除用權力及特權法逼梁到立會回應議員質詢。


巡查視而不見 屋署有心放生梁振英


■被揭發大宅多處僭建後,梁振英在本年6月安排工人拆除車房上蓋。

屋僭建物的梁振英,至今仍能在特首寶座上「印印腳」,全賴梁振英現時的得力手下、前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以及屋宇署齊心「隻眼開隻眼閉」。今年6月,本報踢爆梁宅有僭建工人房後,屋宇署曾信誓旦旦表示工人房不存在,其後更接受梁振英的補救方案,令梁成功避過調查;直至梁昨日自爆工人房存在後,屋宇署才改口表示會作出跟進。有立法會議員批評,公務員被迫護主,中立盡失。

視察時曾發現工人房
芸芸僭建項目中,最撲朔迷離的200呎地洞工人房,昨日終於在梁振英的書面聲明中「重現人間」;屋宇署昨表示,會就僭建物問題作出跟進及研究相關資料,稍後再作詳細回覆。
今年6月25日,本報獲悉梁振英4號屋地庫內有一間200呎懷疑僭建房間,梁否認指控,屋宇署表示會跟進;事件見報後,屋宇署於6月26日安排人員到梁宅的地下低層視察,事後表示「沒有發現傳媒所指,在4號屋有僭建工人房或有其他僭建物。」
梁宅依山而起,工人房是挖空山泥而建。據了解,屋宇署曾到過僭建的工人房外,發現房門被磚頭密封,並非擋土牆;當時屋宇署人員曾敲打磚牆,懷疑牆的另一邊有僭建空間,一度向上司請示,但獲指示毋須跟進,有心「放生」未來「大老闆」。
同一時間,梁大規模清拆其他僭建物,企圖「毀屍滅迹」,屋宇署不單沒有阻止,時任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更發言力挺業主可自行清拆,並稱不會追究,與今年3月曾以「拆除(僭建)或令證據消失」,叫停唐英年清拆僭建地牢的態度迥異。


「唔可以西瓜歸大邊」
法會議員李卓人批評屋宇署失去獨立性,令公務員團隊中立性受質疑,「佢哋去過咁多次巡查,點解當時冇做任何執法?係咪佢哋疏忽?定特登放過梁振英?」他認為「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唔可以西瓜歸大邊,因為佢係特首,而冇咗公務員嗰種中立。」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相關新聞】:

封密室瞞僭建 梁振英涉刑事
陳方安生發炮梁振英治港無能 邵善波公僕變家奴 猶如閹宦攬權 高靜芝無力獨攬任命
梁振英搞東西廠 林鄭大戰高靜芝
前有三菱梁偷步買車,今有行會樓王林奮強政府出招壓樓價前賣樓!
梁振英搞東西廠 林鄭大戰高靜芝
偷步賣樓事件鬧大,步梁振英陳茂波後塵,林奮強跟風推妻頂罪!
林奮強自揭犯罪證據


2012年11月13日 星期二

竊國盜匪中共 官媒恐嚇香港中大!



中央喉舌《環球時報》昨刊評論文章狠批中大有關港人身份認同的民調,企圖製造白色恐怖。互聯網

胡混十年要自保胡錦濤於十八大要求港人「共享做中國人的尊嚴和榮耀」。



轉自:【蘋果日報2012-11-14日綜合訊】
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日前公佈港人身份認同調查,顯示香港人心未回歸,民調結果挑動中央神經。北京官媒《人民日報》旗下的《環球時報》昨刊登評論文章,高調炮轟中大民調不科學,又語帶恐嚇地叫香港學者「遠離政治」。多名學者指摘有關評論打壓學術自由,企圖製造白色恐怖,中大表明不會被嚇倒,繼續以持平態度進行該民調。 
記者:陳雪玲
大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日前公佈「香港人的身份與國家認同」調查,發現自覺是「中國人」的比率創回歸新低,同時以港人身份優先的比率是1996年來最高,香港不少傳媒均有報道該民調結果,想不到引起北京不滿。官媒《環球時報》昨發表一篇署名梅斯的評論,題為〈香港某些調查少搞為好〉,文章一開始便炮轟中大民調不嚴謹,被媒體「斷章取義、掐頭去尾、生搬硬套」,令「假命題」成了「真新聞」。

「奉勸學者遠離政治喧囂」
篇批鬥文章刊在《環球時報》「國際論壇」版,全長約1,000字,文章抹黑中大,羅列多項「罪狀」,批評調查不科學、傷害兩地感情、以「學術自由」、「學術無禁區」為名,但實際以媒體為主要受眾,質疑民調不應將「香港人」與「中國人」並列調查。
文章結尾響應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十八大報告中,要求港人要「共享做中國人的尊嚴和榮耀」的路線,語帶恐嚇地警告香港學者不要再做類似民調,「奉勸各位學者,遠離政治喧囂,少玩『滴血認親』的鬧劇」、「想想如何讓港人『共享做中國人的尊嚴和榮耀』」。《環球時報》昨亦以約1,500字報道民調內容,摘取部份資料指過去十年港人對國家的自豪感相對上升。
今次《環球時報》轟香港學者非個別事件,科技大學社會科學學部副教授成名曾被批是「戴着學者頭銜的長毛」;中聯辦文宣部部長郝鐵川曾點名轟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負責的香港市民身份認同調查有欠科學。此外,蔡子強、關信基、陳家洛等學者亦不時捱批。
負責民調的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馮應謙稱,有關民調由1996年開始進行至今:「我哋嘅調查,過去有少少報道,但冇乜迴響,而報道得最多,反而係《文匯報》、《大公報》,因為之前結果係香港人對國家嘅認同增加咗。」馮自言不會因外界評論影響研究:「我哋唔會因為出面嘅言論而變,只要本身抱住持平、公正態度去做,不會有財政或政治壓力。」
香港中文大學傍晚發出聲明,並無反駁上述評論文章,強調一向堅守並致力維護學術自由,讓思想百花齊放,兼容並蓄。大學進行學術研究,會本着學者的信念,致力求真,他們尊重社會上不同聲音及意見,會以理性開放的態度進行學術討論。

學者︰港人唔係靠嚇就聽話
名學者批評《環球時報》評論打壓學術自由之嫌,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立法會議員陳家洛斥文章打壓學術自由,重複去年郝鐵川打壓鍾庭耀的手法,企圖在學術界製造白色恐怖。
曾被親北京傳媒點名批評的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分析,郝鐵川代表中聯辦關注,而《環球時報》則反映連中央也關注此情況,相信對負責研究的學者造成一定壓力。
另一備受左派打壓的學者成名亦相信,中央出手打壓香港學術界,無非想叫停身份認同調查,但只會適得其反,「香港人唔係靠嚇就會聽話,香港人唔係豬、唔係狗,唔係你(中央)畀啖飯我哋食就可以踐踏港人嘅核心價值,咁做只會增加對中國嘅疏離感」。


《環球時報》批中大民調言論


節錄自《環球時報》
〈香港某些調查少搞為好〉

‧「民調給出的選項,實質和目的是把香港人和中國人並列,讓港人在它們之間選一個,這樣的議題設置本身就不科學。請問香港人如果不是中國人,那麼他們是哪國人?」

‧「這種似是而非的『民意』調查,還是少搞一些好。不僅因為它不科學,更重要的是,如果天天玩弄這『香港人』、『中國人』這兩個概念,到頭來一定會傷害真感情,甚至對內地和香港關係產生實質的不利影響。」

‧「可能有人會以『學術自由』、『學術無禁區』來反駁,但是如果一項戴着學術帽子的調查,以媒體為主要目標受眾,以轟動性衡量成敗,那本身已經不成其為學術了。」

‧「奉勸各位學者,遠離政治喧囂,少玩『滴血認親』的鬧劇,多想想香港的發展,想想如何讓港人『共享做中國人的尊嚴和榮耀』。」


銳意打擊「港獨」 批鬥陸續來

京官方喉舌《環球時報》向香港中文大學的港人身份認同調查開炮,不少政圈人士表示不感意外,因為自本地左派人士將舉港英旗遊行抹黑為「港獨」後,北京針對捍衞香港本土意識、抗拒內地化的攻擊不斷升級;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日前在十八大報告中,更特別提及有關問題,顯示北京已為加強打壓本港本土運動做好準備。
今年7.1遊行有示威人士高舉龍獅旗及港英旗遊行,左派中人開始將有關行動抹黑為港獨。國務院港澳辦前副主任陳佐洱9月訪港時,便稱港人無論對政府有何不滿,也不應舉英國人的旗。

指不愛做中國人者應棄國籍

首梁振英10月到立法會發言時,則高調反擊新界東北計劃是「赤化香港」、「割地賣港」的指控,強調香港不應「閉關鎖港」,警告外界不能掉以輕心,明顯衝着所謂的港獨而來。
梁振英出口後,北京攻擊行動更逐漸升級。港澳辦前主任魯平先發表「死城論」及「斷水論」,指香港不可能脫離大陸,之後接受《南華早報》訪問更指不愛做中國人者應放棄中國籍。
此外,全國政協劉夢熊隨即和應魯平言論,倡議立法禁止舉港英旗,反映中央銳意全面對付所謂港獨行為,相信有關「批鬥」陸續有來。

美國研究資助 學者避之則吉

術自由是大學的核心價值,但香港的大學學者,不但要擔心發表文章、學術研究後會隨時被左報、內地官媒撰文炮轟,有學者近年對學術研究的資金來源,也要步步為營,還未啟動研究,就要先作自我審查,盡量避免申請美國國際民主研究院(NDI)、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ED)的資助,以免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據了解,近月有數間大學的學者,曾討論就言論自由等議題進行研究。

未有針對北大清華
談及申請研究資金時,有學者提出可考慮NDI或NED的資助,席間即時有另一大學的學者表明,有關研究應與外國的基金劃清界線,以免被外界質疑調查的公信力。
除了向本港的研究資助局(RGC)申請撥款外,學者也會考慮坊間不同的研究基金。不過,有大學學者透露,數年前開始,有中聯辦官員「忠告」他們,不要接受NDI或NED的資助,類似的「忠告」在最近一、兩年更越來越嚴重。該學者坦言,北大、清華也有接受上述兩機構的研究資助,不明白中聯辦為何這樣緊張,針對香港的學者。


前主管爆料 親中人士曾利誘辦愛國課程 中大通識部力抗染紅


中大通識部前主任張燦輝指中央插手港教育越見明顯。
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出版《香港藍皮書》,誣指中文大學通識課程受美國勢力操控。中大通識教育部前主管張燦輝透露,六年前已有親中人士向他「溫馨提示」,直指中大愛國教育不足,又暗示他可申請經費研發愛國課程,張當場婉拒。加上最近國民教育爭議及藍皮書醜聞,張指中央插手本港教育事務的「hidden agenda」(背後動機)昭然若揭,擔憂學術自由褪色。

 

記者:白琳
燦輝掌管中大通識教育部14年,今年8月退休。張向本報透露,06年本港教育界一知名親中人士高調透過中大高層要求訪問通識教育部,「佢話想了解吓課程,透過副校長,要我招呼佢。」當天該名親中人士率領數名下屬來訪,聽過張介紹課程後,最初頻頻讚好,突然「聲調一變」,對張說:「其實國家對香港好優待、照顧,但係似乎教育課程唔係好適當回應國家要求。譬如愛國教育,做得唔夠。你中大通識教育,有冇考慮過呢啲事情?點解冇呢樣嘢?」

訪問後感到山雨欲來
燦輝當時回答,中大通識多角度探討中國歷史、文化、政制,「理解同反省之後,先至談得上對中國尊重、愛護。」該親中人士聽罷保持微笑,接着暗示中大通識教育部可另闢財路,「如果你肯申請研究經費,好容易。」張隨即表示部門有足夠財政支持。張事後向副校長滙報此事,對方說張「做得好」,自此再沒接過類似「提示」。
該次訪問屬於非正式,張不認為該親中人士向他施壓、威脅或利誘,但感到山雨欲來,「佢好關心,想提示我。佢冇提『黨』字,但係大家明白愛國教育等於愛共產黨教育,中大梗係唔做!」

籲教育界捍學術尊嚴
燦輝不欲猜測上述事件與藍皮書醜聞有否因果關係,不過「連埋最近嘅事一齊睇,肯定有hidden agenda」。
他指通識教育精神與國民教育互相衝突,前者教導大學生批判反省,培養世界視野,後者為黨服務、去歷史化,只有單元價值取向,「欠缺歷史背景去反省當前問題,推國民教育更容易。」
張強調,學術自由、新聞自由及法治是本港核心價值,後兩者已失守,中大至今仍享有「百分百」學術自由。他呼籲教育界齊心捍衞學術尊嚴,「任何政權都唔會輕易放過教育。問題係學者企唔企得硬、點樣面對打壓。」他並說:「暫時我相信未有高壓手段要求改變,如果當日來臨,就係我哋不幸,香港就冇㗎喇。」

課程倡反省中共文化
燦輝批評浸大當代中國研究所「陷中大於不義」,不滿研究所視政治抹黑為「手民之誤」,要求全面回收《藍皮書》,「將『中大』改做『某大學』受美國操縱,係共產黨語言,比單指中大更嚴重,更不負責任。」

重申沒收美國機構捐款
燦輝退休前在中大兼任哲學系系主任多年,也是中大校友,師承已故哲學大師勞思光。張指出,中大創校先賢63年開創通識教育,建基於新亞書院的反省中國文化精神,以及崇基學院的西方博雅精神。三三四學制後,學生多了六個通識基礎課程學分,需要閱讀中西經典及參加25人小班討論,「呢種課程喺大中華圈獨一無二,經過同事探討、嗌交得出來。話課程畀美國佬買起,等於話我唔係姓張,係荒天下之大謬。」張燦輝重申,通識教育部從未接受美國機構捐款,只有校友鄭承峰家族捐款成立研究基金,鄭氏也從不過問研究內容。
各國大學也會派員到美國名牌大學、本港及內地大學取經,以研發通識課程。現時香港大學參考「哈佛模式」,採用核心課程(core curriculum),包括當前世界、道德判斷等學習範疇;芝加哥模式則注重閱讀古典;而哥倫比亞模式推崇中國文化,方向與中大相似。


浸大藍皮書批外籍英語教師亂港


薛鳳旋主編的藍皮書(小圖)疑宣揚極左思維。資料圖片
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薛鳳旋主編的《香港藍皮書》多個章節遭外界非議,其中一節狠批外籍教師「衝擊」本港英語教學,部份更成為香港永久居民,「對社會、政治的影響,需要加倍留意」。立法會議員批評藍皮書宣揚排斥外國的「極左思維」,不排除稍後邀請校方到立法會交代。

計劃成效有待研究
述章節批評外籍英語教師缺乏為本港學生備戰公開試的經驗,只能教授會話,造成本港與外籍教師享不同待遇的「怪現象」;該書又建議取消英國文化協會輸入中小學英語教師的制度。
有傳媒昨日報道此章節時引述英國文化協會稱,該會曾在計劃實施初期協助招募外籍英語教師,很久以前已經停止參與。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指出,亞洲各國設聘請外籍英語教師計劃,本港聘任條件包括必須接受師訓,本港學生可藉此提升英語能力,也增加在校園接觸外籍人士的機會,擴闊視野。至於整個聘請計劃的成效,則有待專業研究,「唔可以就咁用口講」。
他又指,港人對外籍人士落地生根一早習以為常,「正如好多香港人去外國工作移民,好正常,但係本書睇到好嚴重,疑神疑鬼。」據他所知,本港外籍教師沒有特定政治背景,「即使個別教師有政治取向都冇問題,香港嘅核心價值就係自由。」他將去信浸大要求檢討整本藍皮書的研究水平。
有傳浸會大學校長陳新滋曾致電中大通識教育部致歉,但浸大發言人向本報表示,陳上周僅致電該部門表示成立調查小組,沒有致歉。

【相關新聞】:

臨近十八大《紐時》踢爆:溫家寶總家族坐擁209億,還帶李嘉誠鄭裕彤襄助!
紐時炮轟溫家寶的報導有重大缺陷:81%的金額未核實
周永康策動假消息事件升級 中南海緊急通報薄案
溫家寳公布財產事件 或觸發江、周、曾家族巨貪曝光